2020年,團餐信息化發展提速,融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技術在團餐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。
新形勢下,如何讓信息化成為團餐業發展的有利引擎,還需要團餐企業和信息化企業的更多探討與聯手實踐。
團餐企業競爭對手增多,
競爭壓力加大
疫情下,團餐企業受到的影響雖然相比社餐企業要小,但同樣戰戰兢兢、如履薄冰,迎來更嚴峻的挑戰與更激烈的市場競爭。
團餐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增多,競爭壓力加大:一方面,互聯網企業等跨界而來者增多;另一方面,團餐企業既要一手抓疫情防控,又要持續進行品質管控與提升。
絕大多數團餐企業的項目點,整體成本上漲,整體營業額下降。
疫情讓團餐企業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,在某些發展快速的企業,管理人才的培養與增長速度跟不上業務發展速度。人才在企業綜合實力競爭中占據的份額越來越大。
疫情影響下,
團餐加速信息化轉型升級
團餐企業從運營模式到運營能力,加速轉型升級。
疫情后,團餐供餐服務模式增多,市場對團餐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,消費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、健康體驗。
食堂從之前以堂食為主,到“線上”“線下”結合成趨勢。能否實現并提供豐富的線上訂餐服務,成為團餐企業選擇信息化服務商時的關注點。
而信息化企業通過多種模式的訂餐服務,對訂餐數據的分析等,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團餐企業的精細化運營與管控水平的提升。
為節省人力、提高工作效率,越來越多的自動炒菜機、米飯生產線、新型消毒設施乃至營養分析系統等被引入食堂。但相較智能設備及智能系統的投入成本來說,借助信息化真正做到提高食堂運營效率,降低人工成本,依舊任重而道遠。
可喜的是,一些信息化企業已經開始了數字化團餐的實踐。例如雄偉科技,借助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大規模應用,在嘉興某處于虧損的食堂,借助信息化將食堂用人數量降到了極致:3個食堂運營人員,一餐可以服務500-600人;在社區養老餐廳,用工1人,每天可以供應150份堂食。
反對食物浪費的大趨勢下,食堂在稱重、食材處理和殘渣處理等方面,對信息化企業提出了新要求。
從甲方企業到團餐企業,
更加重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系統化改造
越來越多甲方,更加重視團餐信息化和團餐智能化的系統改造,開始專注于搭建智慧后勤和智慧餐飲的大平臺。
團餐企業同樣愈加注重自身數字化平臺的系統搭建與系統運營,從倉儲信息化、食材溯源系統、收銀系統建設到無紙化考勤、現場經營數據和客戶滿意度實時傳遞、供應鏈系統……紛紛通過信息化轉型升級來提升內部運營管理效率。
團餐信息化,要滿足個性化需求,
在標準化基礎上更具靈活性
團餐企業服務的業態基于場地不同、甲方需求不同、模式不同,個性化要求很強。這就要求團餐的信息化工具,要在標準化的基礎上更具靈活性,能進行個性化定制。
一、不同業態的團餐項目,信息化訴求不同。
例如,高端寫字樓項目,要求自動稱菜系統要體現營養數據分析,在營養攝入和精準計量基礎上進行營養指導。
而在醫院場景,因為C端消費者的不同,及甲方和團餐企業的需求不同,團餐信息化工具要滿足的需求及要實現的功能也有所不同。
醫院團餐要求借助信息化管理,從訂餐消費、支付、服務到生產和配送的整個過程,實現少交叉、便服務、準營養,只是基礎需求。
細分就餐人群可以發現:滿足內部醫務人員的就餐需求,團餐信息化工具應具備的功能,與企事業單位相似;而患者和病患家屬的餐飲信息化需求,則更偏向于社餐,信息化工具不僅要能夠實現電視訂餐、餐桌訂餐、傳統碼訂餐等多場景的預定服務,還需要與企業內部的系統(包括患者信息、余額信息等)打通,實現訂餐余額的監測和支付流程的打通。
對于甲方——醫院后勤管理者而言,多場景的訂餐服務只是餐飲基礎保障服務,隨著醫院改革的推進,甲方的訴求從藥物轉向術后康復,更需要將營養科和特醫食品(特殊醫學食品)結合起來,搭建特殊醫療食品的診療平臺。
二、服務多業態的團餐企業,需要多接口管理平臺
在探索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過程中,具備多業態服務能力的團餐企業,在搭建以分析平臺為核心的管理模型體系時,更希望信息化系統能多接口,與智能化設備廠商和信息化廠商做連接,滿足總部對全流程管理、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訴求。
團餐信息化企業,之前更著眼于滿足甲方企業需求,與團餐企業交流互動較少。
當下,團餐企業與信息化企業彼此加強連接和共生,互相學習、溝通,融合發展,成為必須。
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迭代升級,團餐業更期待在數字化轉型加速過程中,整個行業的信息化應用成本得以降低。